中國古代北魏至唐中葉封建政府推行的土地分配制度。西晉末年,中國北方在長期戰(zhàn)亂之后,戶口遷徙,土地荒蕪,國家賦稅收入受到嚴重影響。為保證國家賦稅來源,北魏孝文帝于太和九年(公元485年)頒布均田制并開始執(zhí)行。主要規(guī)定:(1)男子15歲以上,授種票谷的露田40畝,婦人20畝。奴婢同樣授田。耕牛1頭授田叨畝,限4頭牛。授田視輪休需要加倍或再加倍。授田不準買賣,年老或身死還田,奴婢和牛的授田隨奴婢和牛的有無而還授。(2)男子授桑田20畝。桑田世業(yè),不必還給國家,可傳給子孫,可賣其多余的,也可買其不足20畝的部分。產(chǎn)麻地男子授麻田10畝,婦人50畝,年老及身死后還田。受日以后,百姓不得隨意遷徙。貴族和官僚可以通過奴婢和耕牛另外獲得土地。地方官吏按官職高低授給數(shù)額不等的職分田,刺史15頃,太守10頃,治中、別駕各8頃,縣令、郡丞各6頃,不準買賣,離職時交于繼任者。北齊、北周、隋、唐都沿用均田制,具體辦法有所變更。北齊男子18歲開始授田。唐代女子不授田,男子授永業(yè)田20畝,口分田80畝,狹鄉(xiāng)減半。永業(yè)田、口分田均不得買賣,但遷徙和身死無力營葬者可賣永業(yè)田,從狹鄉(xiāng)遷往寬鄉(xiāng)者可出賣口分田。均田制的實施,肯定了土地的所有權(quán)和占有權(quán),使農(nóng)民擺脫豪強大族的控制成為國家編戶齊民,保證了國家的賦稅收人。唐中葉以后,人口增加,土地兼并日益嚴重,均田制實行的基礎(chǔ)——土地國有被破壞。唐德宗建中元年(公元780年),實行兩稅法,均田制被廢止。